在NBA這個娛樂性十足的聯盟中,許多球員都有自己專屬的綽號,那或許代表他們獨樹一格的球風與個性,或是象徵了該球員具有特色的造型和打扮,這些綽號隨著球員在場上的表現而深植人心,但關於這些綽號的由來與其背後的小故事,卻不一定為人熟知……。

湖人隊搖擺人楊恩(Nick Young)已年過30,但這季表現似乎返老還童,至今出賽60場皆為先發,場均13.2分、43%投籃命中率與40.4%三分球命中率都是近三季以來的最佳成績。不過說楊恩是返老還童又似乎有些違和感,因為對許多球迷來說,綽號「Swaggy P」的他始終就是長不大的頑童,而隨著他在2013年轉入湖人隊,這個綽號在年輕一輩的美國球迷心中幾乎快要取代楊恩的本名。

但身處洛杉磯這個花花之地,加上每天幾乎都有麥克風堵在面前等著他發表高論,讓楊恩這個綽號背後的故事更是欲罷不能。他曾在2014-15年球季時要求新秀隊友藍道(Julius Randle)與克拉克森(Jordan Clarkson)不准叫自己的本名,而是得隨時隨地叫他「Swaggy P」。但在隔年季前訓練營前的媒體日,楊恩又突然一本正經地宣告,由於湖人隊在前一季僅打出21勝61敗的戰績,因此新球季將正名自己叫「尼可拉斯(Nicholas,暱稱為Nick)」。

沒想到湖人隊的戰績在該季居然又進一步下滑到17勝65敗,楊恩也寫下個人生涯單季最糟成績。到了2016-17年球季開季前的媒體日,就在大家等著看楊恩有什麼新說詞時,31歲的楊恩發現自己居然已是湖人隊裡第五年長的球員,於是他轉而要求年輕隊友們改叫他「Uncle P」,也又製造了話題。

只是「Swaggy P」這個綽號究竟從何而來?始終沒人說得明白,楊恩本人也一直故作神秘不肯全盤托出。他曾在訪問中提到「Swaggy」一詞是來自他的朋友們,因為他的態度、穿著甚至是進場方式,朋友給了他「Swaggy」這個綽號,但他卻不願鬆口透露「P」的意義。

「P是個秘密,我不能告訴你,那是我最早的綽號之一,沒人真的知道源由。」楊恩在受訪時說。「或許哪天我會寫本書告訴大家。」

楊恩沒有真的寫書,但他在2014年5月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的一段影片,曾透露這個綽號的秘密。根據楊恩的說法,「Swaggy P」是上帝在夢中賜給他的名字,而楊恩在夢裡回應上帝:「你知道嗎,上帝,這是個有趣的名字,我要一輩子跟著它。」從此楊恩開始用「Swaggy P」稱呼自己,也要他的家人、朋友用此來稱呼他,最後成了他的暱稱,幾乎取代原本的名字。

「Swaggy」一詞是源自近年在饒舌樂中常用到的名詞「Swag」,漸漸擴散成為年輕人的日常用語,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外型或風格很潮、很酷、很有魅力,這與楊恩一開始在受訪時所說的意義接近。但曾效力過湖人隊的林書豪在剛入隊時,說他沒法一開始就對著楊恩喊「Swaggy」。「我只叫他尼克‧楊恩。」林書豪說。「他超酷的,但我覺得每個人一進來就叫他Swaggy很怪,你得要做些什麼來贏得這個綽號。或許他有Swaggy,可能哪天我也會叫他Swaggy,但我才剛來到這支球隊啊。」

2015年,楊恩在接受《運動畫刊》的詹金斯(Lee Jenkins)訪問時,終於透露了「Swaggy P」的由來。

那要回到2011年夏天,當時楊恩剛寫下入行四年生涯單季最佳的17.4分成績,但效力的巫師隊卻不願提供長約續簽。留著爆炸頭的楊恩每天不停重複聽著醬爆弟弟(Souja Boy,美國饒舌歌手)的熱門歌曲《Pretty Boy Swag》,越聽越覺得這首歌的歌詞內容跟自己相契合,他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,不要給自己太多約束,要做自己,於是楊恩就在推特上給了自己「Nick“Swaggy”Young」這個暱稱,開始自己的Swaggy生涯。

不久之後,楊恩又在推特上做了修正,在Swaggy後面加上P,幫自己正名為「Nick“Swaggy P”Young」。而那個神祕的字母P,則要回溯到楊恩的父親查爾斯(Charles Young)。年輕時的查爾斯是一名拳擊手,曾是威斯康辛州拳王,退役後轉行演起電影並搬到了洛杉磯,最後當起卡車司機養家餬口。查爾斯曾在1979年的電影《越獄風雲(Penitentiary)》裡扮演獄中拳擊手「硬漢湯尼(Tough Tony)」,但身旁朋友都因為他參與演出的另一部電影裡的角色而暱稱他為「美男子湯尼(Pretty Tony)」,最後也成為楊恩的神祕密碼「P」的由來。

「我會翻出那些舊照片。」楊恩說。「照片裡,老爸頂著大爆炸頭,滿身金鍊,真的很酷。」

而「Swaggy P」這個綽號也就像老爸一樣,對楊恩來說,堅持做自己,不管別人眼光,那就是最酷的一件事。

後註:雖然在電影《越獄風雲》裡確有此人,但根據「網路電影資料庫(IMDb)」的資料,查爾斯‧楊恩一直拍戲到1997年並在2012年過世,與詹金斯訪問裡只拍過三部電影之後轉當卡車司機的查爾斯背景,似乎不盡相同。

■vantora

此文收錄在《XXL 第263期》2017年3月號

Tag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