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年義大利職籃準決賽,6呎8吋的施密特(Oscar Schmidt)一如既往穿越過兩名隊友為他設下的掩護,在三分線外接球。一位來自美國的外籍球員很快補防上來,施密特決定先踩出試探步,最終用單場第九記三分球終結了比賽。觀眾席上一個10歲小朋友不敢相信眼前的畫面,居然有人用投籃主宰了勝負,施密特也就此成為他的偶像之一。

那位來自美國的外籍球員叫喬伊.布萊恩(Joe Bryant),而那個小朋友是他的兒子,名字是Kobe。

■丹尼獅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美國隊在國際賽創下許多傲人紀錄,但若問起誰才是國際賽王者,那些不可一世的明星球員們可能都會說起一個名字:「施密特!」

施密特在1958年2月16日出生於巴西北里約地區,16歲開始在巴西聯賽打球,就此展開長達29年、橫跨巴西、義大利與西班牙的職業生涯,他的球衣後來被效力過的四支球隊全數退休。

而說起施密特的國際賽經歷,他曾在1980年到1996年間五度參加奧運,在奧運會的得分榜上樹立許多後人難以企及的紀錄,包括單場得分(55分)、單屆場均得分(42.3分)、單屆總得分(338分)與奧運生涯總得分(843分)等,另外他為國家隊總計攻下7,693分也被譽為是國際賽史上最難被打破的紀錄。

1991年,施密特獲選為FIBA(國際籃協)50大球星,在2010年則進入FIBA名人堂。

回顧施密特在國際賽的經典表現,首先是1987年於美國舉行的泛美運動會,他帶領的巴西隊正好碰上在國際賽創下34連勝的美國隊。當時美國隊派出大學明星組隊,陣中擁有後來陸續成為NBA選秀狀元的羅賓森(David Robinson)、曼寧(Danny Manning)與艾利森(Pervis Ellison)。巴西隊在上半場打完時還落後14分,但施密特在下半場攻下全場46分中的35分,徹底擊潰了美國隊,最終拿下金牌。而在賽後記者會上,美國隊教練團甚至需要翻開球員名冊才叫得出施密特的名字。

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,施密特已成為各界矚目的對象,而該屆也是美國首次派出由NBA球員組成的夢幻隊出征,當時記者們不停問著這些頂級的NBA球星對於施密特的看法,一向說話沒在客氣的巴克利(Charles Barkley)就直言:「別再跟我在那邊奧斯卡(施密特名)來、奧斯卡去的,我不知道這傢伙到底是誰,我只知道有12個球員打算來主宰世界。」

最後夢幻隊毫無意外以全勝之姿奪金,過程中以127比83擊敗巴西隊,而施密特則帶領巴西隊拿到第五名,他在該屆賽會以場均24.8分攻下198分,成為大會得分王,高於夢幻隊巴克利的144分與喬丹(Michael Jordan)的112分。

「他(施密特)的運動能力並不出眾,對抗能力也是中等,但他的自信就是最大的武器。」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,已經38歲的施密特在正值壯年的皮本(Scottie Pippen)與巴克利祭出包夾防守下,全場仍攻下24分,皮本在賽後這麼說著,「他的投籃充滿威脅,每一次出手都讓我們心驚膽顫。」

施密特的自信也可以從過去的訪談中感受得到,曾有人問他:「為什麼整支巴西隊的其他球員都很少在進攻,反而是專注在如何幫你設立掩護?」只見施密特笑著回應:「你知道的,有些人要負責搬鋼琴,有些人則是彈鋼琴。」

2004年,巴克利有緣在洛杉磯與這位國際賽勁敵再次見面時,已是如此讚許:「如果有人自以為很懂籃球卻沒有聽過你的名字,那我會狠狠踹他的屁股。」他並給了施密特一個深情的擁抱,「你是史上最偉大的得分手之一,我由衷向你表達敬意。」

而對Kobe來說,施密特就是他從小最崇敬的偶像,「年幼在義大利生活時,我就是看著奧斯卡打球長大的,他是真正的傳奇,我小時候都會幻想長大後要變成像他那樣的得分高手。」

儘管看過他打球,甚至跟他同場較勁的球員都瞭解施密特的身手不凡,但就像1987年泛美運動會時,美國教練團在根本叫不出施密特名字的情況下,被他攻下46分逆轉戰局一樣,當時國際間的資訊並不流通,國際球員儘管在NBA之外的職業聯賽打出身手,也難以獲得NBA球團青睞。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施密特的生涯中,事實上籃網隊曾在1984年選秀會上在第六輪選中施密特,但他後來婉拒了籃網隊提供的非保障合約。

2013年,為了致敬他在國際賽的偉大表現,施密特入選了以往只有NBA相關人員才能入選的奈史密斯名人堂,而他在典禮上那段超過18分鐘、帶著笑與淚的演說,則被認為是史上最精彩的一次名人堂入選演說。

「請稍等一下。」站上台後,施密特先是閉上眼深呼吸,整整10秒鐘一句話也沒說,他只想享受這個屬於他的時刻。「美夢成真了。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耀,我愛死這段旅程,而與你們(指台下的NBA傳奇球星)對抗則是我畢生最難忘的回憶。」

施密特後來解釋了自己沒有去打NBA的原因。「當時籃網隊在選秀第六輪選到我,我是第144個選擇。我去到紐澤西參與了五天的訓練,球隊開給我一張非保障合約,於是我跟他們說:『很感謝你們選我,但我不能為了這個機會背叛國家隊。』」當時國際籃協規定NBA球員不得參加國際賽,這意味著施密特只要披上籃網隊球衣,他就不能為巴西隊出賽。

「後來陸續有幾支球隊來洽談,但都沒有結果,直到90年代規則才被修改,但那時我已經35歲了。」

接著他講述到籃球生涯的一切,包括自己的啟蒙教練、職業生涯以及在國際賽場上發生的點滴,最後他向台下的家人致謝,並以「摯友」來形容相處超過40年的妻子。「我永遠記得那些相處時光,妳是我最愛也是最棒的朋友。」看著台下的妻子蒂娜(Khris Tina),施密特的眼淚已在眼眶打轉。「妳總是在一旁支持我,若是沒有妳,就沒有現在站在這裡的我。但願餘生有多一些時間可以繼續陪伴妳。」

或許有些人會認為,即便施密特來到NBA也無法複製國際賽場上的優異表現,因為那裡沒有球隊會為他設立那麼多掩護,更何況他的身體對抗性不比那些飛天遁地的NBA球員,一整季達82場的例行賽恐怕也會讓他吃不消,但不論如何,這位人們口中的「國際賽之王」在那些年帶給球迷的美好,將永遠被記載在國際籃球歷史上,成為永不抹滅的經典。

《原文刊載於XXL美國職籃聯盟雜誌2019年1月號》

Tags: